人力資源
【員工分享】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
發布日期:2018-09-03 |
作者:myfox |
分享:
|
兩周前,我陪同浙江大學藥學院副院長一行,去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昭覺縣看望浙大藥學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第一次直面涼山的教育現狀。
從西昌出發,經過2個小時的盤山路就到達了昭覺縣城。昭覺縣97%以上人口是彝族,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縣城實際看起來比想像中好很多,似乎和其它縣城沒有太大差別。隨后,我們見到了浙大藥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的10名大學生,以及一位浙大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朱鍇治。暑期實踐團在昭覺的實踐活動是兩周時間,一周在當地小學的夏令營教學,一周下鄉社會調研。我們到達的時候,一周的夏令營教學活動已經結束。而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朱鍇治,則已經在昭覺支教一年了。在交流過程中,從他們對支教生活的描述中,這個表面上看起來還不錯的縣城,才透過當地的教育環境,顯露出貧困的現實。
學生們支教的學校叫寶潔希望小學,位于昭覺縣城入口處,距離縣城僅五分鐘車程。學校非常小,中間是大約三個籃球場大小的空地,坑洼的地面,一到下雨就泥濘積水,這是學校的操場。操場旁邊是三排單層的板房,一排板房五間教室,操場的另一邊還有個平房,有三間學前班的教室,平房旁邊是寶潔捐贈的兩層教學樓,而這棟唯一看起來不錯的建筑因為在地震中成了危樓,無法作為教室使用,現在僅作為教師辦公室。這便是整個小學,可是這個小學卻承載了2600個學生。朱鍇治教的二年級三班有98個學生,是全校人數最少的班級,人數最多的學前班,一間正常大小的教室里能擠下150個學生。板房里夏天悶熱潮濕,蒼蠅嗡嗡作響,冬天冷風刺骨,沒有擴音設備,朱鍇治只能從頭到尾吼著上課,一年下來患上了咽炎,這個大四畢業就去支教的小伙子,現在一開口是飽經滄桑的煙嗓,他啞著嗓子自豪地說,我教的這個班,經常考試都是全區鄉的第一名。
學校2600個小學生中,絕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遠的需要每天步行十幾公里到學校,而父母都在外打工的,家庭環境稍微好些,可以在學校附近租房子,平房里簡陋的一個房間,每月150-200元,小學便開始洗衣做飯,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這些孩子早早的懂事,早早的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在夏令營結營前幾天,放學后悄悄地布置教室,為老師們準備歡送party,結營儀式當天,學生們將攢下來的零花錢湊起來想買只小豬請老師們吃烤肉,一元兩元的零錢湊出了150元,但小豬要350元,支教老師們出了剩下的錢,其實平攤下來每個人也就一杯奶茶的錢,但孩子們卻自責了好久,說怎么可以請老師吃飯卻要老師出錢。
浙大的支教老師說,在這里有太多矛盾的事情:和許多縣里小學相比,這里條件最艱苦,孩子們卻能考出最好的成績;孩子們在科學課上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知欲,但被問到是否會讀到高中時卻回答說不知道;說最大的夢想是想穿一次新衣服,卻驕傲地對老師說我的家鄉特別漂亮,我能出生在這里真的很幸福。支教團常說,“昭覺行,一生情”,比起我們教給孩子們的,他們教給我們的更多。今年是浙大派駐昭覺研究生支教團的第二十年,往屆的團員自發回到昭覺,當年的支教生活成了他們會留存一輩子的鮮明記憶。也許在當地學齡人口龐大,師資缺乏,經濟落后的現狀下,這樣的支教活動力量甚微,但對于孩子們來說,支教老師教給他們的絕不僅僅是課本知識,更是希望,只要這星星點點的希望能夠發芽,壯大,在將來面臨可能要放棄學業的時候,能支撐他們再堅持一點點,這就是特別有意義的一件事。整整一年的支教結束了,朱鍇治將返回學校開始研究生的學習,他放棄了自己學了四年的藥學專業,研究生將轉學公共管理,他說這一年對自己影響太大了,關于社會,關于夢想,也關于責任。
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涼山州的教育,昭覺縣的情況尚且如此,在更偏遠的布拖呢,公司對口支援的火燈村呢?朱鍇治說,有一次他冬天去下鄉調研,當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下車踩在雪地上時,抬頭卻看見一個彝族小孩穿著短袖,他說,以前我以為貧窮會限制我的想像,當時卻突然發現不貧窮同樣會限制我的想像。離開昭覺一路上心里都很壓抑,這里的孩子聰明,堅強,有很高的幸福感,即使生而不平等,但他們不需要同情,不需要憐憫,只是確確實實需要幫助。雖然很少有人可以像支教團那樣付出一年的時間,去到當地為他們實際做點什么,但其實幾件冬衣,一份并不大的金額,這些星星點點的力量,山里面的孩子們都感知的到。(醫學部 劉姝)
相關新聞
2018-10-30
【員工分享】好醫生生活趣事
2016-06-15
感恩父母
2019-03-18
【員工分享】最可愛的好醫生人
2013-01-22
對“末日說”的思考
2019-03-27
【員工分享】陽春三月泰國浪漫之旅
2018-04-10
【員工分享】學習十九大精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