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福能,四川好醫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專注以藥業為核心的大健康產業建設,在中藥飲片研發和生產、中藥材種養殖、創面修復藥物研發和生產等方面有突出貢獻;在涼山建立全國最大的附子GAP種植基地,有效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成都市營門口路88號四威大廈,這幢近20年的淺黃色老樓見證了好醫生的成長史。
從當初籍籍無名的小公司發展到到如今集科、工、貿為一體,年銷售量近5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做好人,制好藥”,掌舵人耿福能的堅持終有回報。
10月8日,耿福能榮獲首屆“四川杰出人才獎”。得獎后的第二天,他又匆匆趕回曾經的起步之地,跟大家一同分享。付出得到肯定,一身白色襯衫的耿福能坦言:“這幾十年來得過的獎不少,可這次的份量最重。”
做好“第一車間”從源頭把控質量關
世家出身的耿福能有著深深的中醫藥情節。如何能改善目前國內中醫藥的發展環境、提升其發展空間,他說的最多的便是標準化生產。“尤其是從中藥材質量的源頭上進行把控,這便是我所說的‘第一車間’。”說到這兒,耿福能挺直了身板,“這是做好藥的第一步。”
在他看來,傳統的中藥材均是農戶采集野生或者自行種養殖,這樣無論從種養殖條件、種源控制,還是炮制加工、規范儲藏、銷售等方面均無法保證中藥材的質量。“而質量才是藥品的核心競爭力。”從業多年的他總結道。
耿福能在涼山州布拖縣樂安鄉火燈村調研指導附子種植
向上溯源,在“第一車間”做好藥材培育,耿福能帶著他的團隊開始了實踐。“能想象有36個億生命歡迎你的情形嗎?”耿福能饒有興致地聊起了在西昌的美洲大蠊養殖基地。“現在采用的是摸索出來的‘孤島養殖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從溫度控制到飼料選配,都是標準化的流程。”據他介紹,他們還會對養殖多年的美洲大蠊進行基因序列測試,同時不斷補充野生品種,以保證其質量。
目前,耿福能已建立起美洲大蠊、附子等產品的標準化藥材生產基地,然而他的“野心”還不止于此。推動中藥材質量建設和標準認證出臺、促進種養殖中藥材地塊數據庫建設、建立中藥材種養殖基地集散地……這些都寫進了耿福能的計劃書。
“種植環節形成好的質量,并能堅持處方標準、工藝流程標準、檢測標準等‘三標合一’的制藥標準,中醫藥的世界化是沒有問題的。”耿福能對此信心滿滿。
關注“精準脫貧”彰顯企業社會價值
一提起耿福能,涼山州布拖縣樂安鄉火燈村村民馬查俄爾就會豎起大拇指,連說“屬則”(好人)。
馬查俄爾的感激發自心底。去年在跟著駐村第一書記走訪火燈村時,耿福能給馬查俄爾算了一筆賬:種土豆畝產2000斤,每斤5毛錢;而換做種附子的話,畝產至少過千斤,每斤保底收購價為7元。
將信將疑下,馬查俄爾拿出了三畝地種植附子。沒錢買種子,耿福能免費提供;不懂種植技術,耿福能又派技術人員到地里手把手培訓。等到收成時,馬查俄爾有些不敢相信:平均畝產1400斤,除去留種外商品附子超3000斤。單憑此一項收入,他便脫貧摘帽。
耿福能在涼山州布拖縣樂安鄉火燈村調研指導附子種植
耿福能在涼山州布拖縣調研指導附子炮制加工
“企業不屬于個人,而是屬于這個社會,這是一種責任!”從大涼山走出來的耿福能深知肩上的重任。“當地的土壤及自然環境在中藥材種植方面有著天然優勢。”耿福能說,經過前期的科研試種,檢測結果更堅定了其信心,一條把企業發展和產業扶貧結合的道路在摸索中清晰實現。
僅在去年,集團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布拖縣火烈、補洛、烏科、拖覺和樂安五個鄉近2000戶農戶種植附子,平均每戶每年增收7000元-8000元。同年,這種模式在越西、冕寧復制擴展。
據耿福能介紹,近幾年,好醫生拿出了3000余萬元扶貧資金,用于收購附子、提供附子種子、培訓農民種植藥材的技能、興辦附子加工廠。涼山也成為全國最大的附子產業基地。
“這次獲獎不還有一些獎金么,我打算在火燈村再設立一個基金,用于村里的集體經濟發展。”結束采訪時,耿福能告訴記者。
精彩對話
記者:您認為什么樣的才算做是人才?
耿福能:其實,人才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三百六十行,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人才。在我看來,人才就是長時間堅持做一項工作,并且能夠在某方面有所突破、見到效果的。就拿這次評獎來說,不是說我評了獎就是人才,就算不評,我也覺得自己是個人才(說完大笑)。
記者:作為一個企業的掌舵人,您是如何把企業發展和人才結合起來的?
耿福能:在我們企業,我強調的人才一定要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比如在藥品研發方面,我們有超過百人的研發隊伍,他們會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但是你要維持市場的競爭力、不斷提升藥物質量和療效,在藥品研發中的高端人才又是必不可缺的。這時,我們就會以項目的形式尋求合作伙伴。現在我們就和四川大學魏于全院士的團隊有著深度的合作,而且這種合作已經取得重大進展。我們在耐藥菌、糖尿病和抗艾滋病毒的藥物研發上都有所突破,其中部分藥物即將進入臨床階段。
記者:對于咱們這樣的醫藥企業,創新是一個關鍵,我們是如何抓住這個關鍵的?
耿福能:在我們企業,創新是個明確方向。首先,創新體系性建設很關鍵,我們建立了科學的技術創新決策機制,構建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擁有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國家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高層次產學研聯合技術研發平臺,這為我們的創新發展積累了雄厚的基礎。
另外,制藥企業既要堅持從傳統醫學中尋找創新靈感,也要從現代科技中尋找安全有效和經濟的科學解決方案。以康復新創面修復系列為例,它就是源于傳統醫藥產品的現代科技開發,目前,其銷量已經突破了每年8億元。(文章來源:四川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