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四川代表團舉行全團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60次提到了創新,可見創新驅動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耿福能代表感慨,李克強總理在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概念,如今已深入人心。各種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釋放出了巨大的創造力。
近兩年來,四川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助推轉型升級,取得了明顯成效。
作為企業經營者,耿福能代表感悟到了企業要發展,靠的是企業自主的系統創新。但是,當前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首先面臨的是企業“不愿”和“不能”問題。
就企業自主創新本身而言,不僅成本高、回收期長,而且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對技術投入的未來預期很難把握。由于資金缺乏、勢單力薄,一旦某項技術開發失敗,就意味著企業失敗,從而使企業陷入了“不搞自主創新等死,搞了自主創新找死”的兩難境地。
由于社會中介服務體系不完善,加大了民營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風險和難度。耿福能指出,目前從事自主創新的各類企業,基本上是處于“單打獨斗”或“全線出擊”的狀態,大大限制了各類企業自主創新的步伐。
耿福能建議,國家政策對欠發達地區的企業搞自主創新要給予政策傾斜。從稅收激勵、金融扶持、政府采購、項目安排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同時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其次,要大力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進一步增強人們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念的認識,更加重視和關注創新工作,使各類企業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更好地發揮技術創新主體作用。第三,鼓勵企業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知識產權及科技成果轉化等公共服務機構的建設,為各類中小企業提供研發設計、孵化、檢測、融資、信息、技術、管理、培訓等服務,提高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政府工作報告從協調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對成績的總結客觀實在,對問題的分析深刻入里,對工作的部署切合規律,貫穿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充分彰顯了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鮮明特點,陳新有代表在審議中表示,報告是求真務實、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好報告。
四川是西部工業大省、制造業大省,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十二五”期間四川工業實現了大跨越,工業總產值邁上4萬億元臺階,工業增加值突破1.2萬億元、列全國第七位,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工業發展,著力推進工業強省產業興省,大力推進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邁進。
陳新有建議,下一步要積極搶抓戰略機遇,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要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圍繞十大領域,抓好高端成長型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組織實施好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產品提質等重點工程。要啟動新一輪大規模技術改造,狠抓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支持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業態、模式創新,激發工業發展內生動力。要認真做好“三去一降一補”各項工作,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加大力度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要著力推進工業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堅持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相結合,加快培育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飲料食品等“三大萬億產業”,做大做強汽車制造、油氣化工等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石墨烯等新興產業。抓住“一帶一路”機遇,推進裝備、建材等優勢產能合作,支持企業加快“走出去”,拓展發展空間和市場空間。
“政府工作報告里強調要繼續毫不放松抓好‘三農’工作,這讓我更加堅定了搞好農村工作的信心。”來自貢仙市鎮馬丘村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陳燕代表激情滿懷。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許多新的政策規定,陳燕看到了這些新政策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聽到了基層群眾心底最真實的聲音。但是,“三農”工作面臨農民抓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低,脫貧攻堅任務重難度大,農業項目爭取難度加大等問題,對此陳燕建議,進一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地,切實加大對現代農業的投入力度;做好農業新技術的普及,強化科技支撐作用,搞好農民培訓工作,進一步提升農民素質;農田水利工程管護較差,建議政府加大對水利工程維護管護基金,完善長效管護機制。(法制日報 北京3月5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