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全球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目標,消除貧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2015年6月,習近平主席發出動員令,要求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全部脫貧,中國將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戰。政府如此高度重視扶貧開發,把扶貧開發作為戰略部署,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放眼全球,無論美國還是歐洲國家都未曾有此類大舉措,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中國夢腳踏實地的大國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難啃的硬骨頭。按照公布的國內的扶貧標準,目前全國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在尹力省長的2016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看到,我省欠發達、不平衡的基本省情還沒有根本改變,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與全國的發展差距仍然較大,還有380多萬人沒有脫貧。
雖然我國大面積、大規模的貧困地區已大幅減少,但由于貧困地區不僅規模大,分布廣,而且致貧原因復雜,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分散的貧困對象,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相對貧困仍然凸顯。一些地區產業扶貧的開展尚具有一定盲目性,不能有效地將產業扶貧與市場需求、當地實際資源情況相結合,這種簡單的、意愿式的產業扶貧方式對于扶貧工作極為不利,非常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要真正的推動偏遠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需要的是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應該像研究創富、研究大項目一樣,認真細致的去研究,然后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才能解決根本問題,不能簡單的去說:是輸血功能還是造血功能等。我們過去的扶貧大多停留在慈善式扶貧,安慰式的扶貧,表演式的扶貧等,長期以來扶貧存在有效性的問題,這都嚴重的影響著共同富裕的進展。
所以,現階段的扶貧工作必須在總結過去扶貧模式與成效的基礎上,針對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從以往的“授人以魚”的扶貧方式向“授人以漁”的扶貧方式全面發展,實現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實踐證明,實施精準的產業扶貧是有效的“授人以漁”的扶貧模式,是扶貧攻堅的有效路徑。
現在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缺乏一定的衡量標準,無法準確統計貧困戶數量。扶貧對象常由基層干部“推估”(推測估算),特別是我國8249萬農村貧困居民是根據國家統計局將全國7.4萬戶農村住戶調查樣本數據推算出來的,而這8249萬貧困居民家庭的實際生活狀況是怎樣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等等,這些必須建立在統一標準、全面調查、嚴格程序、公正公開的原則基礎上。
二、扶貧工作針對性不強。以往的扶困工作更多的是在“扶農”而不是“扶貧”,以扶貧搬遷工程為例,居住在邊遠山區、地質災害隱患區等地的貧困戶,是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而且移民搬遷的補助資金少,只有部分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戶才能享受,貧困的農戶即使有補助也搬不起。
三、扶貧資金指向不準。扶貧資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貧年年貧”,一些扶貧重點縣舍不得“脫貧摘帽”,數字弄虛作假,擠占浪費國家扶貧資源等等。如果扶貧始終停留在“授人以魚”的位置。單一的發放補助貸款,耕種補助等等,并不能根本性的解決貧困農戶收入少的問題。
那么要解決這些問題,結合我履職中多次深入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了解到的扶貧實效,以及我所在企業所作的產業扶貧實踐,我認為: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通過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
我們企業是從1995年開始在國家級貧困縣布拖縣進行中藥材附子種植項目的,布拖縣是一個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區半農半牧縣,平均海報2400米,當地老百姓以種植土豆、燕麥、蕎子為主,經濟條件差。我們企業每年投入數十萬元對當地的彝族農戶進行種植技術指導、免費提供種源、保底價收購等措施切實確保種植戶利益,以公司+農戶+聯盟的形式帶動了以布拖縣火烈村、普洛村附子核心種植區為主的近10000戶農戶通過種植中藥材附子增收致富,戶均增收5000元/年,同時企業也投資建設了國家附子GMP飲片生產廠,形成完整附子產業鏈運作,保證附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今年2月,我去了布拖縣樂安鄉火燈村作調研,火燈村在種植附子之后,原來特困戶總計20多戶,現在只有6戶算特困戶了。像布拖這樣的高海拔貧困地區,自然資源匱乏,但地理、氣候和天然的環境,卻很適合種植中藥材附子以及其他的一些中藥材,發展中藥材產業也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醫藥發展的重要舉措,由政府引導、平臺搭建,企業參與實施產業項目推進,即發展了民族醫藥產業,高海拔地區、貧困地區也找到了一條正確的產業致富路。
以此我個人建議:
一、精準扶貧要精確幫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工作方針非常有指導意義。通過進村入戶,分析掌握致貧原因,因地制宜推動產業扶貧。逐戶落實幫扶責任人、產業項目和幫扶資金。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匹配扶貧項目,增加群眾收入。對讀中、高職學生的生活補貼、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學的資助費用等。
二、政府平臺+龍頭企業+優勢產業,充分發揮產業扶貧效力。
政府要在政策和產業鏈建設方面進行匹配,支持并鼓勵企業參與產業扶貧項目,從政策、稅收、融資成本等方面給予參與產業扶貧項目的企業實際支持,構建龍頭企業良性發展的平臺,充分發揮特色產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引導和帶領龍頭企業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發揮先鋒引領作用,支持已經顯效的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快速復制;去年,我們企業就將多年實踐成功的附子產業項目向涼山州的越西縣、冕寧縣擴展,已經在6個鄉試種了1000畝,輻射2000畝,貧困戶參與積極,扶貧效果初顯。
龍頭企業在產業扶貧中要結合自身企業發展實際,將本身擁有的人才、技術及商業運作等多項資源,以市場為導向,精準確定產業種類,幫助貧困村、貧困戶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提供技術支撐、人員培訓和產銷信息,實現龍頭企業新的社會價值;同時要發揮村干部、產業能人的示范帶動作用,依托龍頭企業的產業扶持,抓兩頭帶中間,實現從點到面、從小到大、從基地到規模的有序發展。
三、建立產業扶貧信息化平臺,將“互聯網+”應用到產業扶貧。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對產業扶貧信息進行大數據管理與分析,建立扶貧數據庫,通過信息化平臺可實現精準定位扶貧對象、分析扶貧產業種類合理性、對扶貧對象進行動態監測與管理等功能,從而利用大數據為產業扶貧決策提供數據支持。(中國中醫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