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正在打一場脫貧攻堅戰,要 在 2020 年 讓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共同奔小康的路上,如何讓這7000多萬人跟上節奏?
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認為,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只有“授人以漁”才能真正把貧困人口拉出來,奔向小康。
連續3年關注精準扶貧建議帶上兩會
今年全國兩會,是耿福能持續關注收入分配與扶貧話題的第3個年頭。
兩會前,耿福能已經三次前往涼山州調研。
在部分偏遠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域,他看到由于資源匱乏,缺乏有效的致富路徑,當地的彝族群眾還維持在很低的生活水平。
耿福能感到,現階段的扶貧工作必須在總結過去扶貧模式與成效的基礎上,針對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尋找有效的產業扶貧路徑。
要從以往的“授人以魚”的扶貧方式轉變為“授人以漁”的扶貧方式。”耿福能說,精準扶貧,一定要改“輸血”扶貧為“造血”扶貧,才能徹底實現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耿福能會把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作為一份建議正式提交。
產業入村
種附子助村民脫貧
在大山深處的涼山州布拖縣樂安鄉火燈村,一畦畦附子正沐浴著攀西的陽光茁壯生長。
“附子就是埋在地里的金子,可以讓大家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村民馬查俄爾手指著田野,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馬查俄爾一家原本是村里極為困難的貧困戶,當年,村里引入附子項目時,他還熱衷于種土豆,對附子并沒有多大熱情。
駐村書記馬查阿俄多次給他做工作,告訴他種附子比種土豆經濟效益更高。第一年,試種,他拿出三畝多地種植附子。沒錢買種子,企業免費提供;不懂種植技術,企業派技術人員來地里培訓,還請過專家。
去年收獲季節,他算了一筆賬:種附子,一畝地產量1200-1500斤,企業的收購價格平均在每斤7.5元,一畝附子抵幾畝土豆。
通過種植附子,馬查俄爾家的經濟狀況大為改觀。通過產業扶貧,他所在的村莊,原來20多戶特困戶,如今也只有6戶特困戶了。
看到鄉親們脫貧,耿福能也很開心。他說,“布拖很適合種附子,高海拔地區也能找到致富路,我們企業將全力支持附子產業精準扶貧工作。”
授人以漁
產業扶貧助村莊可持續發展
火燈村只是附子產業扶貧項目中受益的村組之一。
早在1995年,好醫生藥業集團就開始在涼山州國家級貧困縣布拖縣進行附子種植項目。每年投入數十萬元對當地的彝族農戶進行種植技術指導、免費提供種源、保底價收購等措施切實確保種植戶利益,以公司+農戶+聯盟的形式帶動了以布拖縣火烈村、普洛村附子核心種植區為主的近10000戶農戶通過種植中藥材附子增收致富,戶均增收5000元/年。
如今,附子已是布拖縣經濟發展新戰略中的五大產業之一。
產業進村,授人以漁,助力精準扶貧,幫助貧困村莊可持續發展。
2015年,好醫生藥業集團將已經實踐成功的附子產業精準扶貧項目向涼山州越西縣、冕寧縣擴展,并在6個鄉試種了1000畝,輻射2000畝,2016年企業計劃在鹽源縣、美姑縣開展附子種植試點。(華西都市報記者席秦嶺 攝影報道)